针灸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,那就是行针,即把银针扎入指定的穴位一段时间后所实施的提插、捻转的手法,以便再次有效刺激穴位,唤起血脉的活力,帮助打通气血,以此治病。
《标幽赋》有云:“气之至也,如鱼吞钩饵之沉浮;气未至也,如闲处幽堂之深邃。”在我看来,其实应该叫醒针更加确切。因为针刺进穴位,刚开始的时候,穴位对新来的异物有明显的反应,会采取抵制的态度,就像人或动物遇到看似不友好的同类或异类,也会采取抵制或反抗的举动一样。这样一种抵制的过程,正是医者所希望的,因为它激活了穴位,以使气血能够冲破淤阻,达到“通而不痛”的治疗目的。但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适应阶段一样,过上一段时间穴位就会产生懒惰情绪,不再过分抵制或反抗,有的甚至主动放弃抵制或反抗,此时银针的刺激作用就会大大减弱。为了唤醒穴位的主动性,也唤醒针的主动性,进行适当、适度的醒针便成了医者的不二选择。高明的医生会把时间、力度、频率,把握配合得恰到好处,以便使针灸的效果达到最大化。
在中医看来,病是分阶段分层次的,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治疗手段,正如扁鹊所说,“疾在腠理,汤熨之所及也;在肌肤,针石之所及也;在肠胃,火齐之所及也;在骨髓,司命之所属,无奈何也。”
穴位有惰性,作为穴位的主人,自然也会如此。然而,在党纪国法日臻完善的今天,依然有党员干部守不住做人做事的底线,最终受到党纪处分,甚至落得家破人亡、苦受牢狱之灾的结果。原因何在?在我看来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脑袋不清醒,精力不集中,没有及时主动地用党纪国法的“银针”,去刺激自己的“中枢神经”,即使是组织、领导为其醒针,他也是阳奉阴违,拒之于千里之外。
人的一生,怕是没有哪一个人不会生病,没有哪一个人不去看病,或许脑袋迷糊的时候也不可避免,所以醒针是必不可少的,醒脑也是十分必要的。看病要找医生,醒脑也要找“医生”,这个“医生”就是组织、群众、纪律、规矩。